读书摘录: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,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

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,经过20年的大量观察,总结为一句话:中国孩子已经变了,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

(陈默老师的文章和大量读者评论网址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82800966 )

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:

  • 我们吃饭不愁了。如今的孩子,早就跨越了最低的生理、安全需求,发展成了对爱和归属、尊重、和自我价值的需求。
  •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。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?
  • 人一孤独,无端伤感,莫名其妙流眼泪;
  • 人一孤独,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,所以麻烦就来了,既不思考吃,又不思考穿,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,最高哲学问题,“我存在有什么意义?”

我们现在的孩子,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,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。

一旦人有这种问题,痛苦就伴随着他了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:

整个家庭爱一个孩子,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?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?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?

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,谁对自己好,他就要报恩。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,奶奶,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,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。

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,他报不了这个恩,为什么?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,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。

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,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?

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,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: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,整天看手机,整天看小说。

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?他回答,想,还要考好的。

那为什么不投入呢?因为他们焦虑不堪。

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,我说:“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,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,他们对你太好了,是不是?”

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。

孩子们太可怜了。

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,这只是显性的,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,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、老师。

你想想看,如果孩子在学校、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,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、学习;孩子回到家,家长也在强调考试、学习,那孩子可能就完了。

跟焦虑的人在一起,会疲惫不堪,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:

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。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,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。

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,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,直接跟大人对话,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?

  •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

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,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,好多课都有光盘,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,而且都是名师讲的。

在上海,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,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。

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,学生说,“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,老师你去过没有?”

  •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:

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,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,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,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。

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,现实感很弱。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,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,这就是他们的特征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

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“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,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”,现在的孩子是“我来过了,雁过留声,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?”他必须要展现个性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活在“矛盾悖论纠结”里

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,家长对他太好了,就像食物;但同时给他压力,你只让他成功,不让他输。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,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,他输了就急。

你要控制他一生,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,又是这个悖论。

有的家庭期望太高,这是不可以的。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,可是心里也很清楚,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。那么你想想看,他不是纠结死吗?

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:

  • “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,而是教人创造生活。”
  • “我存在有什么意义?”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,才可以有方向。
  •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: 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,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。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,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?

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,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、老师。 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?也应试的,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,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,我们(父母)自己太脆弱、不够强大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:首先,人的环境不一样。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“大人说话,小孩别插嘴”,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。

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,还是秉承老一套。
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,老师在训他,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,“你讲好了。差不多了讲好了吧?我可以进教室了吧?”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。为什么?

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,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。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,他就到网上去说,你堵不住他的。

所以各位,你想想看,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,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?

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,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,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,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,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,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。

  •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”,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,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。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,老师要跟上。
  •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,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,模拟法庭,模拟超市,模拟社区……去搞这些东西。

德育教育是育人,不是灌输某些东西,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,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,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。

可惜,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。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,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。

  • “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”,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?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?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?

如果老师、家长“强大无比”,是“不可战胜的”,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,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,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,神经症高发。

各位注意,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,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,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。

  • 大人自身矛盾:

你只让他成功,不让他输。

你想要让他成功,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(各行各业,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,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,输了再来,最后就赢了。)

在上海,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,初中、高中一直是好学校,等高考完了以后,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,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,觉得差不多了,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,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,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,婚事办好了养孩子,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。

你要控制他一生,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,又是这个悖论。

(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,非常明确,) 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,这是不可以的。

发表评论